发挥基地引领作用 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校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航空航天故事”系列活动

发表日期:2025-06-11 来源:作者:

  为助力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引领作用,5月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航空航天故事”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依托朝阳区“我是科学代言人”赛事,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航空航天故事”活动涌现出许多优秀个人和作品。同学们围绕“航空航天”领域开展选题,通过演讲、表演、撰写科幻故事、绘制创意海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我国不同时代航天人的崇敬与热爱。 

  6月7日李心甜同学的《穿越风电场》、刘瀞阳同学的《永不熄灭的科学之光——郭永怀》以及胡起宁等10位同学的航天科普剧《飞天逐梦》参加了朝阳区“我是科学代言人”比赛,用不同的形式讲述了星辰大海中的中国故事。毛禹宸同学还在端午假期受邀参加了在海南文昌举办的“星辰大海中的中国红 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在文昌发射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讲述了他的“航天梦想”。 

   

  作为朝阳区天文航天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科技赛事、研学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探索我国天文、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丰富实践体验,提升科学素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学生心得 

  初一1班 贾雨莐:在本次比赛的准备阶段,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深度了解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起源见识万户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还有现在航天员的光荣事迹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对中国航天的敬意更加强烈,从万户的火光到神州的烈焰,中国人对于航天的探索从未停歇,未来我要时刻紧跟时事,继续了解中国航天工程 

  初二2班 胡起宁:参与这次《飞天逐梦》科普剧表演,最让我骄傲的,是用平凡物件“编织”出壮阔的航天梦:一把蓝色凳子,矿泉水瓶等装饰物品,瞬间化身万户的“飞天椅”;网上下载的火箭轰鸣,配合剧组全体同学齐声倒计时,竟也营造出火箭腾空般的紧张氛围。当我身着简易白色航天服,挥动国旗时,袖口的国旗贴标远看虽不亮眼,却在灯光下感觉“熠熠生辉”——那一刻我豁然开朗: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并非蕴藏于高端设备之中,而在于将蓝色凳子变为“万户飞船”的奇思妙想,在于明知不完美却依然倾尽全力的那份执着。舞台让我们见证,用真心讲述航天故事,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每一寸光阴都能化作照亮星空的微光。 

  初一3班 刘瀞阳:这次科学故事演讲让我获益良多。虽然感觉自己准备充分,现场讲得也挺投入,但观摩其他同学的精彩表现时,才发现“天外有天”。他们有的语言更生动,有的逻辑更清晰,有的互动更巧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看到了可以努力的方向。今后要多多观察和学习优秀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争取下次能讲得更好,让科学探索的魅力感染更多人! 

  初二2班 毛禹宸:站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观景台上,望着巍然矗立的发射塔架,我仿佛看见了一团跃动的"中国红"正蓄势待发,准备划破长空,飞向浩瀚宇宙。这片祖国南端的椰林海岸,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地标,见证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壮丽诗篇。参观文昌航天发射场和文昌中学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精神如何在南海之滨绽放出夺目光彩。 

  步入文昌航天发射场,最先震撼我的是那些看似冰冷却凝聚无限智慧的发射塔架,它们如同钢铁巨人般屹立,燃料加注系统精密复杂。然而,比这些硬件设施更令人动容的,是科技工作者们在这里留下的精神印记。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正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成果。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使命的忠诚担当。 

  在文昌中学的航天科普馆,我看到了科学家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没有尖端设备,却有着精心设计的学生卫星模型。学校老师介绍,许多学生通过参与航天科普活动,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科普教育,正是科学家精神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生动体现。真正的科学家不仅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更关心如何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年轻人的前行道路。文昌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家精神的传承需要这样的桥梁和纽带,需要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学习体验。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昌当地居民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发射场周边村庄的村民,有些曾是这片土地上的耕作者。为了国家航天事业,他们搬离祖居,让出土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这样的人民基础,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理解和支持,构成了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坚强后盾。 

  回望历史,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谱系中始终饱含那抹鲜艳的"中国红"。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毅然归国效力,到今天文昌发射场的年轻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这种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在文昌的所见所闻让我明白,科学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严谨计算、每一次设备调试、每一次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具体行动中。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这次文昌之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技术积累,更需要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支撑。当那抹"中国红"在星辰大海中愈发鲜艳夺目时,请不要忘记,它的底色正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中国科技事业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版权所有:北京市日坛中学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光华西里4号 邮编:100020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