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梦 逐梦苍穹——陆士嘉实验班2024-2025春季学期首课纪实
发表日期:2025-03-24 来源:作者: 2025年3月15日,日坛中学高一年级陆士嘉实验班的同学们怀着对航空航天科技的无限憧憬,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探索之旅。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学生们参与了大学先修通识课、高校入境教育以及科研实践课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更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学术与职业生涯的无限憧憬。
大学先修课程——《现代大学之精神》
上午,学生们聆听了刘沛清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现代大学之精神》。刘教授从大学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和创新源泉的重要意义。他提到,大学的原始职能包括造就人才、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这三项职能奠定了高等教育的基础。刘教授强调,如今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知识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任。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更加坚定了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信念。
大学先修课程——《航空航天概论》
贾玉红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她从“什么是飞行器”这一问题引入,指出飞行器是由人类制造、能飞离地面并在大气层或其外部空间飞行的器械,主要分为航空器和航天器两大类。航空器根据重量分为轻于空气和重于空气两类,贾教授以飞艇为例,讲解了轻于空气航空器的技术改进,如通过增加尾部的舵面和发动机来提高可控性;而对于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则从机翼与机身的相对运动角度进行了分类讲解。接着,她介绍了航天器的分类,按载人与否分为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后者包括科学卫星、通讯卫星和应用卫星等。最后,她还详细讲解了飞机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帮助同学们对航空器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她讲述了从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到人类登月的壮举,从飞机的构造原理到火箭的发射过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对航空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午,同学们来到北航实验室,开启了一段科技探索之旅。
大学实践课程——空间站交会对接模拟实验
空间站交会对接模拟实验。大家亲手操作设备,体验了捕获、缓冲和锁紧三个关键阶段,感受到毫米级误差控制的精密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当屏幕上显示“对接成功”时,同学们仿佛亲身参与了宇宙中的“精准之舞”。
大学实践课程——液体火箭发动机实验
液体火箭发动机实验。导师揭秘了火箭发动机的核心技术,讲解了液氧和煤油作为燃料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模拟演示展示了蓝色火焰喷涌的震撼场景。
大学实践课程——操控模拟“祝融号”火星车
操控模拟“祝融号”火星车,穿越复杂地形。大家了解了火星车在极端环境中的工作挑战,对深空探测的技术难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学实践课程——热工实验室课程
最后,在热工实验室,大家了解了高温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等前沿科技,见证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参观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沙河馆,近距离观察了从早期飞机到现代化航天器的丰富展品,感受了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辉煌成就。
一天的北航之行,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丰富的航空航天知识,体验了先进的科技设备,更感受到了北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空天报国”的使命担当。在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时,学生们被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深深震撼;在实验室中,亲眼见证了高温材料、热防护系统等前沿科技的强大力量。航天事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这次活动,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许多同学表示,未来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争取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员。北航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梦想的启航。它激励着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勇敢追逐自己的航天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日坛学子也将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刘家丞:
北航研学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和使命。踏入校园,浓厚的科技氛围瞬间点燃了我的探索热情。
在讲座中,导师以“空天报国”精神为引,诠释了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北航的跨学科平台与“大科研”模式,展示了高校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大国重器”。校史馆内的长征火箭模型,无声诉说着代代航天人的担当。
空间站对接的模拟演示让我体会到航天技术的精密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接需经历捕获、缓冲、锁紧三阶段,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每个细节都关乎使命成败。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轰鸣声中,蓝色火焰喷涌而出。导师揭秘了这款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技术突破,涡轮泵转速达每分钟数万次,耐高温涂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操控模拟“祝融号”火星车穿越障碍地形时,其主动悬架自动调节高度,太阳能翼如蝴蝶展翅。火星车需在-130℃至30℃的极端环境中工作,每项设计都是多学科的结晶。
北航之行让我触摸到航天科技的炽热脉搏,愿以青春为舟,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追寻前辈的光辉航迹。
宋逸轩:
本次北航沙河校区之行内容丰富,收获颇丰。上午,刘沛清教授讲授的《现代大学概论》详细阐述了大学的四大职能:造就人才、社会服务、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这些职能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大学的发展,使其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引领者和创新者。接着,贾玉红教授的《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飞行器的分类,包括航空器和航天器,以及它们的不同类型和功能,如飞艇的控制改进和飞机的结构功能等。
下午的课程聚焦于火箭发动机的基本结构,讲解了氢和氧作为燃料的工作流程,包括泵、涡轮、主阀、副阀和推力室的作用,以及冷却装置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题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总之这次的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上午课程既让我们了解了世界大学的发展,又让我学习了航空航天的知识。下午不同的实验让我们从理论方面深入地学习了航空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次北航之行,不仅是视觉的盛宴、知识的扩充,更是心灵的洗礼。它在我们心间种下一颗向往科学、追求卓越的种子,激励着我们继续积极进取、拼搏奋进!
刘锦程:
这次前往北航学习的活动极大的拓展了我对于大学以及航空航天的认识。刘沛清教授的现代大学概论使得我对于大学的社会职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使我更加坚信了努力提高自身知识并拓展本领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一目标;贾玉红教授讲授的航空航天概论则让我对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并极大的增加了我对于航空航天的知识储备。从封存的航空发动机与无人机模型,到火箭构造与空间站对接讲解,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体会到了我国航空航天的一步步发展,更激发了我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憧憬。以上这些活动都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将利用好身边资源不断学习,以求不断的进步,在将来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贡献出属于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