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下午,为促进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北京市日坛中学特别邀请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童嘉森,为大家带来“立足三尺讲台,做研究型教师”主题学习交流会。参加此次交流会的有北京市日坛中学校长夏志清、数学组特级教师杨平、特级教师王树文及数学组青年教师。
首先,夏志清校长向大家介绍了童嘉森老师。童老师是《高中数理化》杂志特约编辑、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专家、《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工程”专家。童老师在教育科研和培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有突出的成绩,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夏志清校长说“在北京中学数学领域,童老师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
接着,特级教师王树文老师作了主持发言。王老师鼓励青年教师要有“吃苦”精神,王老师说道:吃苦在前,收获在后。在做人、做事、做科研上童老师都是我们的楷模,青年教师应该向童老师等优秀的教师学习。随后,特级教师杨平老师进行了发言,杨老师对青年教师给出了三点建议和要求。一是要坚持读书。建议每一位老师抽出时间阅读一种与中学数学相关的杂志,了解别人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二是要坚持写随笔。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的一些思考,要随时写下来,为以后写论文提供素材。三是要提高课堂效率。珍惜在讲台上的每一个45分钟,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对课堂上该提到的知识要预先做出合理安排,提炼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童嘉森老师进行了发言。他说,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当你送走一届届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己留下了什么?引发了在座老师的思考。童老师鼓励青年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并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同于一般的有经验的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童老师提出做研究型教师需要具备自觉和终身学习的品格,童老师说平时上课很忙,寒暑假是老师做科研的黄金时间,而假期只有自己自觉的去学习、去研究,才会取得一些成果。童老师乐于帮助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与他进行交流。童老师每周会随机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对其教学和教研展开指导。
本次交流会让青年教师收获颇丰,不仅引发了大家对如何成为更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思考,更让大家对如何做研究型教师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我们相信数学组青年教师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和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绩。